不锈钢着色工艺

不锈钢主要含有铬、镍、铁、钼、钛等金属,金相组织致密,表面能自然形成很薄的钝化膜,是一种抗蚀性能很高的合金钢。
不锈钢的着色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其表面产生色泽的过程,通过着色不仅赋予零件各种装饰性的色泽,而且可进一步提高零件的耐蚀性和耐磨性。着色膜的厚度直接影响着着色膜的颜色。当膜层很薄时,呈蓝色,随着膜厚的增加而呈现黄、红至绿色,并可实现多种色调。同时不锈钢的化学组成、组织结构和加工状态也直接影响着色膜的色彩和外观。镍铬奥氏体不锈钢着色膜的色彩鲜艳,耐蚀性好,长时间经受紫外线照射而不变色,并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耐磨性,在建筑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适用于各种室内外装饰及工艺美术品。不锈钢的黑色着色膜具有良好的消光性,主要用于光学仪器、太阳能集热板及其他需要黑色精饰的产品。

不锈钢着色工艺
不锈钢的着色方法可分为熔融盐着色、化学着色和电解着色。随着不锈钢着色工艺在国内外的不断发展,离子沉积氮化物或氧化物、气相裂解法、高温氧化法等也不断得以发展。

不锈钢着色成分及工艺条件

不锈钢着色成分及工艺条件

不锈钢化学着色的控制方法,最初是采用控制时间法,即将不锈钢零件在着色溶液中浸渍一定时间,就能得到一定颜色。以l8—8型奥氏体不锈钢为例,采用铬酐与硫酸的着色溶
液处理,随着处理时间的不同,膜层的主色调也不同。15min时为蓝色,18min时为金黄色, 20min时为紫红色,25min时为绿色。与此同时,不同材料牌号及状态、溶液的浓度及温度也影响时间与色调的关系,其中温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通过控制时间很难得到重复的颜色。人们对着色过程中不锈钢电极的电位随时间变化的研究中发现,在某一电位差出现一定的颜色,这个关系不随着色溶液的温度、组成等的轻微变化而变化。所以,生产上就可以用控制电位差的方法进行配色。图7—3所示为着色电位一时间曲线。图中E为起始着色电位,8为某种颜色的着色电位,B--E=却为着色电位差,

着色电位曲线

着色电位曲线

只要测得着色起始电位便可求得着色电位B,通过控制B以取得所需的色彩。为测得着色的起始电位,不锈钢表面粗糙度应低,且无脏污、油膜等。

不同颜色的着色电位差

不同颜色的着色电位差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