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调整工序的功能及其控制要点

表面调整工序的功能及其控制要点

脱脂后磷化前的表面调整是生成磷化膜结晶的重要工序。它改变金属表面的微观状态,促使磷化过程中形成结晶细小、均匀、致密的磷化膜。尤其是经酸洗或高温强碱清洗过的金属表面和浸式低温低锌薄膜磷化场合,特别需要进行表面调整。

表面调整液的主要成分是钛盐(钛胶体)和磷酸钠,微碱性的胶体溶液。由于胶体微粒表面能很高,对金属表面有极强的吸附作用,在被处理表面形成数量极多的晶核时,磷化初期就在晶核周围快速形成均匀的磷酸盐结晶,限制了大晶体的生长,促使磷化膜细化和致密,且提高了成膜性,缩短了磷化时间,降低膜厚,同时也能消除金属表面状态的差异对磷化质量的影响。

表面调整工序的控制管理要点如下。

(1)    有效钛浓度:l0ppm以上(即lkg水溶液中含lmg钛为lppm),pH值8.5〜9.5。Ti(钛)浓度低于lOppm,磷化膜就增厚;pH值下降,表面调整效果下降,形成磷酸铁膜(发蓝),耐蚀性下降。

(2)    为防止主成分钛胶体在处理液中突发性地凝聚,附着在钢板上经磷化处理后,磷化膜结晶变大、膜变粗。配制表调处理液的水应纯净,其电导率应小于200MS/cm,自来水(含有氯不适用)水质差的场合最好使用去离子水。

(3)    在室温下进行,最高温度不超过35°C,要控制被处理的工件温度。处理时间为30〜60s。

(4)    为保证处理液的稳定性,必须经常供给新鲜水和补加表调剂。在生产线上表面调整剂的使用量与处理件数不成比例。一般要定期添加,每周处理液需彻底更新一次(应按材料供应厂的指示管理)。处理液应保持良好的搅拌状态,避免沉淀。

表面调整工序管理的重点是工件温度应尽可能低并进行严格的pH管理。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